江蘇省支持航空航天企業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創建綠色工廠!
江蘇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航空航天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進我省航空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大飛機、“兩機”及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機、箭、星、船、器”重點領域和沿滬寧重點區域,系統推進自主創新、強鏈補鏈、企業培育、開放合作、融合發展等重點工作,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全力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為更好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規劃引導。貫徹落實國家航天強國發展戰略和航空工業相關規劃,充分發揮江蘇比較優勢,科學合理謀劃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2.堅持創新驅動。立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推動“卡脖子”技術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3.堅持數字賦能。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加速應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挖掘數據資源潛能,助推產業提質增效。
4.堅持開放協作。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吸引國內外創新資源和產業要素,支持優勢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拓展發展空間。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產業產值超過1500億元,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0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10個以上,全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達到10個以上。核心產業研發、制造、服務全面實現數字化,重點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達3級及以上,星級上云企業累計達100家左右,創建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10家左右。綠色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創建省級綠色工廠10家左右。
二、發展重點
(一)聚焦大飛機配套系統與部件。重點圍繞大飛機譜系化、系列化、規模化加快配套系統與部件研制,開展綜合化互聯航空電子系統、高安全高品質飛行控制系統、高可靠高效機電系統、起落架系統等機載系統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綜合航電、綜合監視、飛行控制、燃油、液壓、空氣管理、電力、起落架、輔助動力等關鍵機載系統、機身大部段、航空透明件等結構部件、航空座椅等內飾產品以及飛行模擬機等配套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航空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重點突破航空發動機關鍵核心部件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智能化、綠色化制造技術,大力發展渦輪葉片、渦輪盤、機匣等零部件用高溫合金和先進復合材料,積極開展設計與制造一體化、材料與結構一體化研究,加快形成渦輪發動機、活塞發動機等航空發動機整機,以及葉片、整體葉盤、渦輪盤、機匣、短艙等關鍵零部件專業化制造能力。
(三)聚焦航空材料。開展復合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特種化工材料、聲學超構材料等大飛機先進關鍵材料研制及應用研究。重點發展耐高溫、抗腐蝕、高強韌的合金材料、陶瓷鋁合金等新材料、固化結構膠粘劑等功能非金屬材料,提高芳綸類、碳纖維類復合材料的性能水平和產業化能力。
(四)聚焦機載系統。重點發展飛行控制、環境控制、電源控制、通信導航、機載雷達、機載電動機等機載系統,加快突破航電系統綜合、飛機環境監視系統綜合技術、氣象探測技術、空中交通及近地防撞技術、液壓能源綜合、空中加受油技術、機電系統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等瓶頸;提升空氣動壓軸承、電機軸承、動密封部件、射頻收發部件、標準件、緊固件等關鍵基礎件、專用軟件發展水平。
(五)聚焦通航整機及無人機。重點發展水陸兩棲飛機、固定翼多用途飛機、10座以上中大機型通航飛機、中輕型直升機、旋翼機、新一代垂直起降電飛行器,推動通航飛機在市政管理、應急救援、低空旅游、商務出行、飛行駕駛培訓等方面的應用;加快發展長續航、大載荷、智能化、工業級無人機,推動無人機在巡檢、監測、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領域規模化應用,加快打造一批無人機典型應用場景。
(六)聚焦地面保障設備。重點發展航天測控雷達、航天發射測控保障裝備、航空管制及氣象雷達裝備、飛機牽引設備、飛機輔助動力設備、飛機各類作業平臺、直升機停機坪等地面保障裝備。積極推進模擬駕駛艙、航空航天地面培訓設備的研發和制造。
(七)聚焦商業航天。重點發展火箭發動機及主要結構部段、微小衛星、有效載荷和分系統研發制造。推動衛星數據與地理信息及互聯網數據的深度融合,重點發展高精度定位終端和服務運營商,加快集成導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務的位置運營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北斗省域廣泛覆蓋和深度應用。
三、重點任務
(一)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支持骨干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發機構,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工程。支持開展關鍵技術前瞻性攻關,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一定省財政資金補助。支持開展技術熟化、批量生產、試驗驗證、審查認證等工程化創新攻關,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規定給予不超過3000萬元補助。對項目中試或產業化過程中研發投入,符合條件的按不超過項目新增投入1/3予以補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二)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加快蘇州實驗室、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港、中航機載共性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在先進復合材料技術與裝備、高溫合金、高性能碳纖維、基礎零部件、空天動力等領域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對中央財政下達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經費,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予以“一事一議”支持;對新獲批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給予不超過3000萬元支持;對批復建設的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組建初期3年內給予不超過3000萬元支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有關部門,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三)做強產業鏈優勢環節。加快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對于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項目,按規定給予不超過500萬元補助,對符合條件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按規定給予專項資金支持。支持航空航天企業圍繞產業強鏈補鏈實施兼并重組,對符合條件的并購發起方企業按規定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四)深化龍頭企業對接合作。支持央企在我省深度布局和優化發展,鼓勵省內民營企業、科研機構參與承接央企集團研發制造項目,主動融入央企供應鏈體系,建立與主要央企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加強與國際航空整機制造商、發動機制造商的對接協作,推動省內企業加快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支持國內外龍頭企業來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和建設產業投資項目。(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等有關部門,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五)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建設面向企業研發過程的航空機載工業云平臺,推動航空航天產業研發業務數字化轉型,實現設計制造協同、基于模型的三維結構化工藝設計、生產過程管控等端到端集成。積極構建以企業資源計劃、產品數據管理、制造執行系統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加快實現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航空航天制造數字化。對符合條件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按規定給予不超過2000萬元補助。(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
(六)提升服務型制造能力。圍繞工業設計服務、總集成總承包、定制化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向提升服務型制造能力,支持工業軟件等企業為航空航天領域提供定向服務。對符合條件的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按規定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
(七)加快推進綠色制造。支持企業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審核,積極創建綠色工廠。大力發展高附加值改裝維修服務,提升大型客機整機、發動機、機載系統、復合材料結構件等維修能力。積極發展電動、氫能源及混合動力等先進航空動力系統。積極發展航空拆解業務,加快培育高效、節能、環保的民用航空綠色再制造產業,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規定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有關部門)
(八)推廣應用自主創新產品。支持航空航天裝備企業申報國家首臺(套)重大裝備、首批次材料保險項目,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項目,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加強航空航天產業首臺(套)重大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等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優先列入《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江蘇銀保監局等有關部門)
(九)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積極開展混合動力、電動及氫能源等先進航空動力系統研究,促進下一代新能源動力裝置的示范應用。積極推進生物航煤、煤基噴氣燃料以及乙醇燃料等航空可替代燃料的研發生產,推廣應用清潔高效的綠色航空燃料。支持創新應用復合材料機身、拆卸式可折疊機翼等新技術,提升整機節材減材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
(十)夯實基礎支撐服務體系。加強航空航天領域標準建設,對主導制修訂國際(國家)標準、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和江蘇省標準創新貢獻獎、制定發布江蘇省地方(團體)標準并評估為優秀的,每個企業(組織)按規定給予不超過50萬元獎勵。強化質量管理,培育質量標桿,對獲得中國質量獎及其提名獎的組織,分別給予300萬元、200萬元的獎勵;對獲得江蘇省省長質量獎及其提名獎的組織,分別給予100萬元、30萬元的獎勵。加快布局發展航空專業檢測驗證機構,進一步完善計量、標準、認證、檢測試驗、電磁兼容等基礎服務體系。(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財政廳)
(十一)推動先進技術成果雙向轉移轉化。推動布局國家級國防領域航空航天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公共平臺,組織實施先進技術轉民用示范工程,支持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的涉航技術、工藝、產品等向民用領域轉化。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防領域航空航天產品研發制造,提供整機和零部件制造、供應鏈集成、教育培育等服務。(責任單位: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十二)推動長三角融合協作。加強與上海等周邊省市溝通協作,推動長三角航空基礎設施、重大平臺等資源共建共享,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協作,推動形成主制造商引領、優勢供應商集聚、專業化平臺服務的產業生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財政廳,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十三)發展航空衍生產業。積極發展航空航天會展業,支持舉辦航空航天產業大會、中國空天動力聯合大會、無人機展會等活動,大力發展研學、旅游、運動、體驗等航空航天新興消費產業。積極發展航空運營、航空金融、飛機融資租賃、航空資源交易、飛機全周期維護、航空物流、航空食品、航空培訓等配套產業,不斷完善產業生態體系。(責任單位:省科協、省交通運輸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加強行業發展形勢研判,協同推進重大項目和重大事項實施。建立省市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加強對產業發展重大事項的協調服務和督查推進。組建江蘇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有關部門,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建立白名單制度。建立省航空航天產業重點發展企業名錄,對列入名錄的企業,按照“免申即享,先付后貼”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白名單企業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白名單企業融資開辟綠色通道。積極爭取國家民航發展基金等資金支持,加大省級各類專項資金對航空航天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投資力度。(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三)創建良好發展環境。支持航空航天產業重大項目優先列入省重大項目清單,依法依規強化土地、能耗、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保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有通航產業基礎的地區開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先行先試。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建設。鼓勵地方與央企集團、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訓機構,加快培育測試驗證、適航審定、通航服務等專業職業技能人才。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和省“雙創計劃”“333工程”等,加快引進培育一批航空航天領域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責任單位:省委人才辦、省自然資源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本行動計劃自印發之日起實施,未特別注明時限的,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如本行動計劃與我省其他同類政策有重復的,按照“從優、就高、不重復”的原則予以支持。具體補助標準可視當年度重點支持方向和專項資金規模進行調整。
電話:400-016-9000
郵箱:post@bcc.com.cn
聯系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45號D座5層